江晓兴讲师文章
丰田公司的生产系统
发布日期:2014-11-12 13:05:11 浏览次数:401
正如系统的发明人大野泰一(TaiichiOhno)所说,丰田公司的生产系是“为了在相同的制造程序上生产多款式、小批量汽车而诞生的”。丰田系统强调即时生产、全面质量管理、员工现场决策和与供应商保持密切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叶,许多采纳这一系统的日本制造商取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把制造某种特定的汽车悬挂组件的一家美国公司和其日本对手拿出来进行比较,人们就能看到日本公司竞争优势的本质和效率。这家美国公司的战略是以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基础的:它是这种产品全球最大的生产商,每年产量达1000万套之多,但成品部件的种类却只有11种。日本公司的战略则是充分发挥弹性制造的效率。它的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也较低:一年只生产350万套产品,却有38种成品部件。
日本公司的规模只有美国公司的1/3,产品种类却达3倍以上。这家日本公司还夸口,称自己的总体劳动生产率也高过美国公司的一倍之多。此外,日本制造商的单位成本还不到美国公司的一半。不过有趣的是,日本公司的直接劳动力生产效率不如美国工人,这正反映了生产规模的差距。日本的优势来自间接劳动力(例如管理人员)的生产效率:在产量只有美国公司的1/3,产品种类却达3倍的情况下,日本公司的间接劳动力只有美国公司的1/18。
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公司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弹性制造的应用。这时新的竞争动向,就是多样化生产之战。多样化生产之战的一个经典案例,是田(Honda)与山叶(雅马哈,Yamaha)之间为抢夺摩托车市场霸主地位而爆发的商战。这场争夺战在日本企业界非常有名,人称“H-Y之战”。1981年,山叶点燃了H-Y之战:它宣布即将启用新厂,并要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而在当时,这个地位是由本田占有的。不过,本田曾一度疏离摩托车部门^而把公司的资源集中在汽车制造业上。现在,面对山叶蓄意的公然挑战,本田决定反击了。
江晓兴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