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10357436
张立群
汇师认证讲师
暂无评价

宏观经济学家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均由张立群本人或助理发表

张立群讲师文章

您的位置:张立群 > 张立群讲师文章 > 文章详情

高校学科群建设健康发展概要

发布日期:2014-11-13 12:20:11 浏览次数:1177

高校学科设置近些年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高度关心与讨论的话题,学科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到学科群的演变是高校学科组织发展的必然结果,学科群形成主要有院系学科自然演变、行政组建、科研任务凝聚、学术团队自发形成等路径,是不收任何人左右的,而学科群形成的核心要素包括有序的学科间关系、明确的学科群目标和活跃的学术团队等。

物理学家普朗克指出,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致。因此,把各个学科相互联系起来,在本来看似相互区别和平行重迭的各种知识领域之间建立纽带,即现代科学的一体化趋势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1]。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及自身社会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难以揭示错综复杂的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以及解决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问题,而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才能认识其规律,解决其问题。

现代科学研究逐渐由“小科学”向“大科学”发展,即从分散的个体和小规模的集体为组织形式的单一学科研究,向以一定规模的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方向发展。高校在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或高科技集成产品开发过程中,都需要以多学科的人力、物力和信息来联合攻关。高校由于具有多学科的汇聚优势,高水平的学科基地,专业的人才队伍,先进的实验条件,必然成为学科群的发源地和发展的沃土,高校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其培养目标与方式也要随着人才需求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需要由以前的单一学科对人才的培养扩展为学科群对人才的培养,以给学生更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这是因为学科群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多学科的知识、方法、技能与思维。创造交叉学科的新问题、新课题与新环境,能够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专业口径过窄、适应能力不强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

因此,学科的集群化,一方面体现了学科综合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现实诉求。

一些高校为了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或为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以行政方式将某些学科和有专业关联的院系进行拆分和重组,将部分学科从原来的院系建制中脱离出来,重新汇集一批新学科,组建新的学院或研究所。这些新组建的实体,按照“带头学科—支撑学科—相关学科”的框架进行组织建设,具备学科群的基本特征。这样形成的学科群有利于新兴学科群或交叉学科群的进一步发展,也便于新兴交叉学科群的组织与管理,但它有时要增加院系建制数量,扩大行政管理队伍,增大办学成本,而且新汇聚的学科之间需要较长的“磨合期”来相互适应,学科群与所在的新院系也需要较长时间重新理顺一些人事和财务的关系。

大多高校现行的院系建制是在一级学科下或几个二级学科中设立学院或系,随着学科的发展壮大,一些形成了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由于其学科基础较好,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了较多的学科围绕在其周围,由一个院系内的学科演变形成的学科群,其优势是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容易从群体中找出大家认同的带头学科和组织者,而且在同一院系内,学术人员之间相互熟悉,有合作的经历,便于协同攻关。其缺点是学科覆盖范围比较单一,学科群容易与外界隔离,不利于开展学术交流,阻碍了科研人员间跨学院跨学科的互相启迪。

为了承担重大科研课题及联合解决重大难题,高校往往会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学科,联合其他相关学科参与,整合多种科研力量协同攻关。以重大科研项目的形式,将相关学科的力量(人员、平台、资源等)汇聚在一起,促成了学科群的形成。这种学科群不像单独建制的管理机构,它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任务,学术队伍精干,平台基地齐备,研发经费充足。但是,这种方式形成的学科群,也可能缺乏长远规划和长效建设机制,建设时间直接受科研任务的影响,而且学科群内也难以像院系一样,通过凝炼学科方向和人才引进培育来关照不同学科的发展,一些发展较稳定的学术团体或学术组织,将合作传统较长、关系密切的学科组织起来形成学科群。它是学者和专家之间根据学术交流与研究的需要,由学者和专家自发组建的学术性组织,而非行政性机构。这种方式形成的学科群,有利于学者间的交流,可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萌芽,而且没有增加院系建制数量,没有增加额外的行政成本。但由于它是学术性团体或组织,没有行政上的统一领导与组织,学科群建设往往缺乏稳定的目标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如果没有固定的经费作支撑,其建设也将缺乏财力上的保障。学科群的组织是出于学者自发的学术责任,群内学科关系也是松散的,难以保证稳定发展。

要组建一个学科群,就要培养和造就一支由不同学科人员构成的跨学科团队,主要是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

构建学科群的学术团队要鼓励学术人员相互间通过知识交流、理论借鉴、方法转换等方式来进行学术探讨,教学相长,联合申报课题,协同科研攻关,共享创新成果。一方面,群内可以经常开展跨学科的研讨活动,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通过引进来或走出去的形式加强海内外的交流访问;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学科群的内部制度与机制及加强沟通交流和人性化关怀等手段,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形成宽容、开放、和谐的学术氛围。

学科群建设必须有相应的平台基地作支撑。高校在进行科研平台建设时,要以学科群的发展为导向,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机构或基地,保证各种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研究平台包括基地建设所需的科研场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人才、信息、制度和环境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在学科群内应建立多学科创新研究平台,支持新兴和交叉学科发展公共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要打破原先资源从属于某一学科内而难以共享的弊端,优化整合学术资源,提高系统集成创新能力。

由于学科群内学科众多,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要比单一学科复杂得多,因此,群内包括学科方向凝炼、学术资源调配、学术队伍组织、岗位激励、成果共享等问题都要有一个科学有效的制度与机制去协调和管理。在学科群外,与其他重点学科、平台中心发展的关系,也需要协调和理顺,高校内学科群的建设应实行校、群二级管理体系,学校协调学科群的宏观发展,学科群负责日常工作。在校级层面上,学校要健全包括行政管理、科研教学管理和资源利益分配等各项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来理顺各种关系;要厘清核心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关系、传统特色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关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学科群建设与学校整体规划和学科布局的关系;要克服现有院系管理的弊端,清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让学科群有一定的人事权和资源调配权。学校要成立统一的学科群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科群的组织设立、监督管理与建设考核,并要创新学科的论证、评估与激励等机制,合理调配学科群建设的人、财、物资源。在群内层面上,学科群要建立以学科群带头人为核心的分工合作运行机制,培育良好的群体文化氛围,以此来强化团队精神,强化群体意识,增强凝聚力。

本文由张立群讲师助理整理发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
查看更多>>

张立群简介

张立群

张立群

宏观经济学家

讲师手机:15810357436

只接受预约讲师授课电话咨询!

汇师经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