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斌讲师文章
老子的警戴从哪里来的?
发布日期:2014-11-14 20:24:11 浏览次数:453
与孔子相比,老子的学问是世代积罩起来的.我们知道,孔子继承的是前代留下来的典籍,他早年并没有跟着哪一个大家学习,也没有经过者师的教诲,是转益事师而成才.他的学说来自于自学.自悟和自省.相比之下,老子的学说就显得正统$了.老于的职务是周朝的守藏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或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先秦时期,巫宫、史宫、乐宫常常是世代相传的.老子的学说就是建立在深厚的史官文化之中.
{庸)臭遭子《卷子碑像》
中国早期的文化传承中,史官起着核心的作用.刘师培就认为,古学出于史官,史官掌握了早期思想世界中三种基本知识=里占历算之学、祭祀仪轨立学、医药方技之学.到了周代,史宫不仅掌握占札祭祀、记事等传统职能,而且还掌握法令、典志等.章学诚4文史通且史释E中说府虫、内史.外史、太史、小史,御史等职宫,皆守掌故,以法存先王之道.至少在周朝,中国的历史、文化、典籍、法令风俗等,己主要汇集在史官系统中加以积罩和传播.<<国语楚语下E记载,楚国的左史倚相能根据古代典籍说明各种事物,随时给国君提供前人的成败事例,使国君不忘记先王的业绩e他还能博得天地神灵的欢心,顺应它们的好恶之情.使神灵对楚国没有怨恨.
重要灭亡的时候,最大的史官一一太史令终古靠着夏朝的"图法哭着逃往商,殷朝将灭亡的时候,负责掌管四方之事书的内史向挚,背着殷朝留下来的地图法规,也跑到周朝.国虽亡,而史不可亡.<<国语周语B说.了解先王的遗训,就要翻阅前代的"典图刑法.这样才能"观其废兵了解存亡祸福之道.史官是上古知识和经验的传播者、整理者、记载者和总结者.由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是靠口耳相传,所传的经验主要集存在记忆之中,因此,每一个史官除了掌握主献资料之外,还积存了大量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常识.<<左传哀公九年如记载,当时晋国赵鞭出兵救郑,要占卡一下吉凶,就请史官赵、史官墨、史官龟来占卡,结果说可以出兵,但只能进攻齐固,不利于进攻宋国,晋就停止救郑.可见,春秋时期,史宫的占卡仍在诸侯的军事决策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左传昭公十七年B卫记载.太史推算出天上将出现日食,就要求百官章服,国君不举行宴饮,避居正殿,史官祝辞以消灾.
史宫不仅精通天文地理,而且还能够洞察天遭人道.((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史官墨结合天象论朝政人事安排,说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五行金束、水虫、土,万事万物分左右和阴阳,两两相对,王有公,诸侯有卿,都要有副手辈辅佐.
史官看透了历史,且结出很多社会、人生的规律,用类似格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代代相传.作为守藏吏的老于,享年较高,对成败存亡、古今祸福之事,必然烂熟于心,他的见识有洞悉历史轨迹的深邃.
这些史官的语言.有时和4老于>>里的话很接近.如4国语周i吾下E中史官引用史侠的名言"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此外,((左传》中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训无始祸.无怕乱.无重怒.(<<左传倍公十五年川等,皆言简意骸,深刻独到.((国语郑语罪记载,史伯对郑桓公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而物归之,若以同梅同,尽乃弃臭..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和、和谐.阴阳二气和合才能生出万物,如果没有阴阳的差异,万物就失去了发展的力量.史官讲的不仅是大道理、大经验,而且,自结精辟.
老于记录或者总结了大量这样的格言名句,集中起来,就成了五千言4道德经队比如,<<老于B第九章中指出.金玉满堂.奠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忧"什么意思呢?富不过三代,三代之后,要么是中兴,要么走向衰亡.国家尚且如此,何况一个家庭?第二十三章中卫说"飘风平终朝,骤雨不终日大风不可能持续刮几十天,暴商持续不过一天,在于强势难持久,这不仅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这些经典的话,不一定是老子想出来的.但却是几十代、上百代.数万计史官品结的历史经验、社会规律和人生智慧,最后通过辈子流传下来.班固邑结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宵,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卒,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艺立志>>)如果说,儒家思想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少年精神,那么老子的4道德经B则饱啻着历史沧桑的鲁智.
文章由刘硕斌讲师助理整理添加。
刘硕斌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