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辰讲师文章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发布日期:2014-11-14 20:21:11 浏览次数:1420
和西方哲学比较,中国的哲学更多地看重整体.季鼓林曾说.中国哲学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束,西方的哲学是只见树术,不见森林.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着眼点.老子认为.道是天地运行的根本规悻.他是从整体看宇宙、社会和人生,认为宇窗的本源于道.天地万物都生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于E第四十二章)一,后人解释为太极,其实就是有和无的合体,二是指阴阳,二生三,三是什么呢?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沉就为地,阴阳和合,冲和而为人.天有日月星辰,地有花草鸟兽,人利用天、地的资源生产制造出万物,从而有了如此缤纷多彩的世界.
老子认为,道的外延是无限广大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可能把天地万物都认清.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的人是有限的,不认识的人是无限的.道也是这样,每个人精通一部分道,我们能说出某个人的名字,但他不是全人类.他只是一个具{西诅)串书《者子》体的人.老于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E第一章)我们能够说出来的那些道理,只不过是道的一部分罢了,不是道的全部.
那么,道是什么?万物规律的且和就是道,它的本质是无,看不见、摸不着.却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道不是人为或后天形成的,人道只能顺应天道地道,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于》第二十五章).所以,道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宇宙的起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无形无状、无色无睐,生出天地万物,又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
天道,是一种客观存在,有阴有阳,有雨有晴.有消有任,从没有偏私e地道*久而不自生,地上所有的万物都是地派生出来的.天是最公平的,无时无刻无处不覆盖着我们'地是最无私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人道要学习天道和地道,要公平、要无私.但在茬子看来,我们人类未能按照天道来运行.天道是损有最而补不足,而人道却是把不足者的东西章来朴有余者.通俗一点讲,按照天的法则.穷人应该从富人的口袋里拿钱养活自己,但现实生活中正好相反.富人且是能从穷人口袋里拿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于是,老子思考为什么人类会出现这类罪恶,就在于技巧太多,聪明太多.那就要抛弃这些后天的技巧人为的聪明,向天地学习.
在道家看来,道是一个不可名状的东西.道可以破人们感受到的特征,或者所衍生出来对人类社会起作用的属性,就是德.德是道的派生物,是道的形式.体现的是道的本质.道生万物,德养万物.汉乐府4佳歌行B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布穗泽"就是自然之德,是自然滋养万物的能力和精神.
德分为上德和下德"主德不德,是以有穗,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主而有以为."(<<老于B第三十八章)在老于看来,真正意且上的德是人感觉丰到的,如阳光、大气和水,随时滋养我们,以致我们常常忘记它们的存在,我们沐浴在父母养育之恩中,不知不觉已经桂大了,但我们却很难意识到,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我们的吃、穿教育、生活.这样的德是无盲的,是博大的.宽广的,这才是最高的晶德,是上德.
我们日常讲的德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今天出门时自己的
手机、钱包丢了,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人帮我们,给我们钱乘车回家,或者打个电话通知家里人.在老于看来,这只是局部的恩惠,不是大德,因为有人帮助我们,也有人损害我们,在一损一伤中,有缺德、有补德,恰恰暴露了人类的败坏.当我们能把恩惠给别人的时候,这世界上就存在了不公平,当我们感谢别人的时候,实际上无私就荡然无存了.真正的无私.不会存在差别,真正有公平存在,就不会有施舍.
老子思考问题,是从整个人类的社会历史着眼的.孔于是针对一个一个的人,把这个人放在社会中,让他知道怎么对待朋友,怎么对待妻于.怎么对待老师,怎么对待国君,是针对具体的人因材施教。而老于把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视野就更博大、眼光更深邃、语吉更甜峻.
老于所讲的德,用在政治上,就是强调无为而治.既然整个天地来自于道,而道又是自然而然的状态,那么.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应该顺应天地.无所作为.作为统治者,要摒弃个人的私欲,不要有那么多的欲望,老百姓就可以自我发展,自我成佳.要保持纯朴的风气,不要过分用礼'乐来教化.不要讲聪明和技巧,而是自然而然地治理国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元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于B第五十七章)这个"我"指的就是统治阶层.
还有一句话意思相近,即"治大国若烹小鲜"(((老于E第六十章).我们知道,炖小鱼的时候不能乱翻,不然鱼就破碎了,不能保持它的形状和峰道.治理大国的时候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百姓,就像炖小鱼似的不要过多加以人力.这个观点对于中国后世影响很大.柳宗元的4种树郭囊驼传B中讲到种树的秘诀,把树栽上以后就不要动它,如果今天摸一摸.明天摇一摇,后天就死掉了.治理大的国家最害怕的是朝令夕改,制定一个制度是重要的是要执行.执行以后慢慢地再摸索着修改.太急太躁,年一个主意,反倒容易把事情弄坏了.有些事情时机不到不能做.一提大家都反对s时机到时不用说,大家都在做.万事万物要顺应自然,不要太有为,而要无为.
老于反对用智鹏和权术治国,因为有了智箱、权术,就可能出现虚伪欺诈,世风日下,所以才需要强调仁义e因为有技巧.就会出现分工争利.老于提倡的是"小国寡民飞让老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鸡犬之声相阁.民王老死不相往来"(<<老于B第八十章),这是他理想的国度,也是中国最早的乌托邦,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回到了传说中那最初纯善的时代.儒家认为,这种幸福生活存在于尧舜时期,是圣人治理的结果'老于认为,这种理想生活存在于尧舜之前.是无为而治的产物.
文章由李彦辰讲师助理整理添加。
查看讲师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