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10357436
高承乾
汇师认证讲师

国学管理专家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均由高承乾本人或助理发表

高承乾讲师文章

您的位置:高承乾 > 高承乾讲师文章 > 文章详情

受想行知,亦复如是

发布日期:2014-11-15 12:03:11 浏览次数:849

受、想、行、知是五蕴中的另四类,和"色"所代表的意思也有相通之处.什么是"受"昵。就是外面的世界给予我们的感觉和快乐.比如,我们有时候在春花秋月中感受到鸟语花香,这是→种"乐受在凛冽的寒风中走过泥泞的道路,这让我们痛苦,因而是一种"苦受飞而当我们超脱其外,甚至把暴风雨看做是另一种人生的风景,忘记生活中的苦与乐,从容淡定地面对任何事物之时,就到达了另-个更高的层面"舍受"。

"想"是什么?佛教讲自身的思考自己的想盘,也就是心对外在事物所进行的一种取相.人生不免遇到很多问题,有了苦、有了罩,很多人就会考虑怎样才能摆脱痛苦,怎样在困境中找到快乐,而当快乐的时候,比如说盘钱充格肘,很多人就会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更高挠,更潇洒?这都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在佛家看来,这也是一种执着,因为人生无尽,思想中的快乐和痛苦也不过是虚幻一场.

受想行知,亦复如是

但是想"之后还要做出行动,这就是"行当我们有想法的时候,下→步就会步入行动,当然.付出行动也是一种必然的情势.再下来是"五蕴"的最后一种,那就是"知飞以"色"为开始,它本身是一个事观世界,继立的"受想行知乃是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实际情况来讲,每一个人的"受想行知都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而有所改观,这也是因为我们的心境在不断提升.所以有时候,当我们回头再看幼时所做的一些事情,就会觉得很可笑e回头再看那些年少轻狂的经历,也会觉得很无趣.诸如此等,还是因为随着岁月的不断向前.我们自己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有了不断提高,对外在事物的修养也有了不断的提升.

尘俗中的每个人都会有五蕴,我们看到的东西.接触到的事物,做出的行为,头脑中的认识,这就是普通人看世界,多多少少且还有些执著.佛教中却不是这么着的,从佛理的角度讲,色、受、想、行、知这五蕴.如果强行将其分开.也就不免落人尘俗之中了.比如说,我们前面一直提及的菩萨,他有着般若大智慧,直接就看到了本质,那就是"五蕴皆空气色、受、想、行、知,不过都是一场"空虚幻一场,什么都没有,什么也都不曾存在.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佛教中的"空"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观点和概念空"不是简单意且上的没有,它是一种有和无的结合,非有非弘-大师《心经》无,亦有亦无,这才是"空"的根本特征.这一点理论上确实很难理解.举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于萧瑟的冬季,当树木的枝叶都凋落了的时候,问问自己,树的枝头有东西存在吗?表面上看是没有,也就是"空空如也飞其实这不过是种假象,待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树术上自然会长出新的枝叶果,这时候就变成了"有然而在这花开的一瞬间,又是花必然凋零的开始.佛教就是这么看问题的,每天的"元'孕育了春天的"有"而在"有"的-瞬间,会转向"元气如此的"有无相生才是"空气用这样的认识论观照世间万物,我们就会想遇,当拥有的时候,是失去的开始s当失去的时候.才有了得到的可能.万事万物本都照向'五蕴皆空只有在意识到官们的存在,还能够无牵无挂地把他们放弃,居心置可有可无之间,处事以不即不离为法,方是最佳之道.

众生能够彻悟这个道理,其实是很难的.拥有的时候能够放下.失去的时候能够淡然.这是多么洒脱的境界.佛即是如此.说到根抵,佛也是从普通人修为而成的,众生如果悟到了,众生就是佛.佛如果迷了,佛就是众生.

文章由高承乾讲师助理整理发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为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并提供版权证明,我们将立即删除!
上一篇:以佛养心
下一篇:孙子其人其事
查看更多>>

高承乾简介

高承乾

高承乾

国学管理专家

讲师手机:15810357436

只接受预约讲师授课电话咨询!

汇师经纪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