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起讲师文章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发布日期:2014-11-15 13:17:11 浏览次数:873
前面我们讲过,佛教认为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真空实相,所有的事物最后都会归于RP灭,归于无,归于空.从这个角度来讲.所有事物自然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从逻辑上看,这是个双重肯定卫双重否定的命题.佛家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把宏观和微观放在一起思考,所有的事物都分成两面去看,但并不分主次.因为从宏观的角度看微观问题,微观的差异并不重要,而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宏观问题,很多争执也就没必要落在实处.所以说,佛教讲"不生不灭惆'本是肯定,也是否定.用最通俗的话来解释,事物没有开始,自然也就没有结束,甚至也就没有过程.
《心经》接下来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气把这个问题说得更加具体垢"是有染于"童"、"填"、"痴而缺少了"戒"、"定""慧这是一种心灵上的污迹斑斑.一个人若总是黄婪,就要用"戒控制过多的私欲,一个人若且是在抱怨,就要用"定控制自己的妄想主心,个人若且是痴迷,就要用"恩控制自己的思维走入极端.然后再循序渐进,每天增分善性,将佛法放于心中,用心把天地万物认识清楚,一切便将融会贯通、左右逢源,方达到了"四融'境界.
上面所讲的是常人的做法,在佛看来,依旧是双重肯定然后双重否定的逻辑.心中本没有污垢,也就等同于清净.内心不受污染,丑何谈去净化心灵,在贪、填、痴不存在的同时,戒、定、慧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六祖慧能的俑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物,何处染尘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佛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心
如止水的恒定状态.不生是非心,就谈不上灭是非心,不生贪欲心,就谈不上消除贯欲心e心中没有那么多肮脏的想法.就谈不上净化心灵$心中不会增加更多的欲望.就谈不上减损这些欲望经的养心之道就在这里,宫教会我们立足当下,守住本心.
尘俗中的人之所以会痛苦,根本原因就在于不能守住空寂,让本性归于寂然.大家单是无休止地过多追求虚妄之物,增一分嫌事,减分嫌少,太多的希望造成了太多的失望,最后且会生怨恨之心,难以平和.佛经中一次次地阐释,不断地说"元妄心.自无离苦天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是一样的,与其过于执着,莫不如不要起点.
既然不想有失去的痛苦,就没有亚、要先击得到,既然不想有太多的失望,也就不要有过多的希望.这样去想的话,心就能够安定下来.比如说,春天的时候不去播种土地.秋天的时候当然没有收获.同理,花没有开,当然不会落,感情没有萌生,自然不会失恋粤人没有了胡思乱想,自然不会有离愁悲苦.这并不是消极地去逃避,而是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试想,如果心胸能无限地扩大,用一己之心去爱天下人,用一己之力去做天下事,心在天下,那么.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帮助,找到感情.这就卫回到了前面所讲的"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做"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时时现照自己,时时反思自己,不迷于色心,不迷于"受想行知气很多事情要反过辈想一想,顺一顺,还给心灵自由,只有心空了,世界才能进入心中。
文章由陈德起讲师助理整理发布。
陈德起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