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林讲师文章
无挂无碍,修炼心境
发布日期:2014-11-15 13:21:11 浏览次数:624
《心经》中说了那样辜的"五蕴即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知,亦复如是归结起来,不过是"诸法空相实际上都是佛教"空"思想的扩展.佛经中的"法有两层涵义,其一是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事情,其二是用来讲佛法的法.但佛又说佛法无法,也就是说世上所有的事物根本无规律、无法,自然也就无从讲起诸法空相"中的"诸法气是前一种吉义,指的是天地间-切事物.
佛教认为,众人应以"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心态来对待万事万物,也包括自己无智亦无得气"得"是什么?"得"就是我们所说的得到.佛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J如果翻译成汉语,就是"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修养到了非常高的层丽,就完全能够把宇宙、人生、社会理解清楚,这是更深层次的思考.前面所讲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对外物的认识'但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就要进入自我和本性的思考.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清楚,你对自己认识多少,你对你的本性了解多少.佛理上说的"大圆镜智.就是这般道理.人站在镜子前,它会把你的身前身后,身左身右,照得清清楚楚.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能够了解真正的自我,这个人才是最睿智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佛.你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都认识不清,卫怎么去认识别人昵?
因此,心经班的最后指出,人要真正无挂无碍,不把得失牵挂放在心中.才能功德圆满,修炼成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能感觉到,如果且是想着什么东西,就会非常容易变得焦虑$有着物欲牵挂,人也就变得不自在.人不能活在过去,因为过去不会回束,更不能活在未来,因为未来不会提前来到,而是要洒脱地活在当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一念不生,使自然能离开恐怖.离开颠倒,离开梦想,最后达到一种心如止水的空明状态.
到了佛的挠界,就能意识到一切皆空,最后达到解脱.所谓的解脱,就是完全离开尘俗之中的痛苦。甚至在明白以后,连佛都不存在了,最后到空空的境界,就是佛法两无,真正达到了涅蟆.所以说,在佛教里面,三世诸佛是因为明白了无上的智醒,达到了真正的超脱,才叫做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事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也只有这样,佛才能怀着大慈大悲之心,度化众生.放下一切,就能"撞一切苦厄飞佛经上说,人有八苦,这是一个概括的说法.人生在世,苦有千千万,数都数不过来.章几个生活中的小事来举例子一是"行苦很多行为本是一种苦差事,如工作的劳碌、琐事的烦心、工作的压力等,有时候我们被迫去做一些我们根本就不想做的事情,徒增烦恼,心神不定,这就是"行苦二是"幻苦太多的事情让人想不透,看不明白.昨天刚刚说好的事情,今天就变了,去年两个人还形影不离,今年就天各一方了.人生就像-场幻境,虚无缭纱,仿佛什么都抓不着,留不住。三是"苦苦有的事情让你觉得痛苦,你不断用痛苦的事情折磨自己,以"苦"为"苦这是最大的痛苦,因为它完全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让你很难走出迷局和怪圈.很多人在生活中不兔抱怨这.抱怨那.为什么偏偏是我生病'为什么自己没有金钱?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别人中了彩票,为什么我就没有中昵?为什么别人涨工资了,我就没有呢?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曾是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抱怨来抱怨击,就是不做出什么行动,情况又怎能改观?其实,只要仔细想一想,这些事情和生死之事比起来.卫算得了什么?
佛说能"渡一切苦厄并不是说佛能帮你实现人生的所有愿望,而是佛教会我们修炼心境,让世人通晓"五蕴皆空"的道理.身体上的苦、形体上的折磨,可以用心来解脱,也就是说,最大的快乐是以苦为乐,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心若自在,一切都能自在.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普通人往往目光短浅,好名、好利.实际上,即使是得到了,心里也未必快乐.
佛说,面由心生.人是否动了真心,他人是可以感觉到的.心里灿烂,和人交往,自然面露微笑,心中阴暗,和人交往,即使是勉力为之,也不过是戴了一层面具.所以说,佛把心神放在第一位,只有把心放在第一位的时候,你才能得到整个世界,活得潇洒自在。世界上最难的问题,只要用心去做,就都能够解决,世界上最陪漠的荒草,只要用心去处,最终都会走近.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也就是这个道理.
正如同上面所说,心的力量才是最强大的.心中有神,能生慈悲,能生智慧,能生愿力,能生法力.心一动,一切皆动g心一静,世界也如同静止.佛诵说"心如明镜台要依靠自己的修为,让它透亮起来,击"明心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不要被其他的东西所束缚,也不要被事情的表象迷惑,而要问清楚自己的心,依着慈悲为怀,去体谅他人、感化他人,把善行张扬出去.
在现实生活中,你若用真心处世交友,努力让家人快乐,与同事和睦相处,尊重他人,即使是与你的领导也能相处得很融洽,这样的你,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样渐渐地走下去,你的格局、你的境界就会不断扩大,格局、境界扩大了,你的心量自然就跟着扩大了.心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
本文由杨天林讲师助理整理发布。
杨天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