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浩然讲师文章
儒家思想的由来
发布日期:2014-11-15 13:04:11 浏览次数:498
儒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满着强烈的政治批判意识.((论语季氏))中说"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说的是天下按照治迫运行的时候,礼乐等制度的建设和征伐等政令的发布都出自天子元道的时候,这正好相反,大夫不尊天于,自行发布政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下层百姓的议论.在孔子看来,庶人议政是合法的,因此,在语》中有很多议论、批评朝政的话,如季氏伐顿奥、冉有等人聚敛等,都引起了孔子的评论,这种政治批判精神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定
(1)先秦儒家认为君臣之间并非隶属关系,而是合作关罩,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下郭店竹简语丛里说的"君臣,朋友其择者也友,君臣之道也"正是这种意识的反映.这种带有遇合色彩的君臣关罩,能够使士人从旁观的视角来审视政治的得虫,因而形成了独立的士人舆论.但在汉代以后,随着士人逐渐变成立吏或官员,其政治批判的事观性遂有所削弱.不过历史形成的"清议'思潮,如东汉晚期的太学生、明末东林党人的政治批判,正是这种旁观视角的延续.
(2)儒家思想长时期为大家所公认,正在于其所设计和描述的"思想图景"是中华民族几千柬所渴望实现而来能实现的.这种带有完美色彩的图景成为一个民族公认的理想追求时.便成为融合族群、调和矛盾的最大公约数.因而历代帝王都将它作为目标.这就使儒学在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同时,也成为现实政治的参照,因而士人常以经书的描绘来比照现实政治,从中寻找批判的理论依据,因此,引经据典来讨论政事,成为中国士人的话语传统.
儒家思想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始终坚持通过士人的培养,引导人人向善在改变自我的同时,去改变社会的风气.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提倡随时随地学习,向周围每一个人学习,选择那些著名的人物、完善的道德.善良的行为和深刻的思想去学习、去领悟.无论在儒家学说还是在道家学说中.善均指代最高的德行和最美的境界.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每一步努力都应该向善靠拢.思想修炼也好,行为校正也好,都应把"尽善尽美"作为自己修身的要求.人生不光是做事,更重要的是做人学习不光是学知识,更是学修身.《苟于》开篇就是《劝学》.认为人要在后天努力中不断学习,通过礼乐熏陶,通过严格要求,把个性中恶的东西抛弃掉,才能成长为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本文由裴浩然讲师助理整理发布。
裴浩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