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浩然讲师文章
以道养生的方法
发布日期:2014-11-15 13:41:11 浏览次数:463
道家追求超越越就是说比一般的社会人站得高一些.孔子评判人,是看他是君于还是小人,孟子、苟于是看性善还是性恶,这都是从晶德的角度辈衡量人.道家不屑于这么看.他们认为人的丰性是与天一样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人同生于道.道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混沌的状态.道法自然,人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就是天性了.
天性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逍遥洒脱.在老子.庄子看辈,人生活在世界上是非常受罩的,真正要想保持自己的性情,就要超越现实.因此,道家提出要退守,要沉默,要虚空,要安静.儒家讲"智者乐水智想的人像水一样,遇到障碍聚集,顺势就流走,放在什么容器里就形成什么样的形状.道家也讲"上善若水但肯定水的时候不是看到革的变化事端,而是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万物都离不开水.滋养万物但不去争功.儒家看到水的变化和管慧,道家看到水的德行和深沉.
儒家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道家却认为人应往低处走,像水一样,要做退守之道,元为而无不为.这就是说,不要轻易去改变别人,也不要轻昂改变自己,更不要妄图去改变世界,因为天下万物自有它存在的道理.人生下来的时候.像赤子-样天性纯真,为何后辈变得那么复杂?就在于后天的异化.因此,要顺应自然,努力保持赤于特有的淳朴纯净。治理国家也是如此.不要轻昂扰乱百姓的生活,今天让他们修梯田,明天让他们修水利,朝令夕改.会让老百姓无所适从.国君、政府清净无为,让天下的老百姓像禾苗一样自然而然成长,天下必然和谐.在儒家看来,培养人就能改变社会,而道家认为,培养人不一定能改变社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于B第五十八章)在得到一件东西的时候,就意味着失去了另一件东西,失去一件东西的时候,同时也意睹着得到了另一件东西。因此,不要过分强调是得还是失.人的德行也是如此,培养了伦理意识,开始强调远近关系,就失去了纯真的性情.万事万物都存在一个度,存在一个相反的方面.从这个角度来恩毒,老于认为"曲则盒,枉则直,洼则盈,除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于B第二十二章)委曲的事物容晶保圭.弯曲的东西能够直立.jjf洼的地方才能装满,破旧了才能更新,少欲就能多得,多恩就会迷惑.因此,与其平停地教化民众,倒不如让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对于理想,儒家比道家积极。对于现实,道家比儒家看得透彻.儒家看到的都是社会阳光灿烂的一面,道家看到的则是社会中相对灰晴的一面.庄子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脸筐》)偷一件东西的人被杀了,盗窃-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这种思考源于道家朴章的辩证思维.老子便说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B第四十五章)真正正直的人和事,看起来像是弯弯曲曲的样子.树要参天,发芽要曲.真正的正直,不是鲁莽地争执.而是忍辱负重地坚守正道.真正智巧的人看起辈笨笨的,实际上智慧是在心中鲁有些人的聪明是写在脸上的,那只是小聪明.真正会说话的人话非常少,不会说话的人反倒整天唠唠叨叨.老于在几千年前,说出这样的话,真是世事洞晓.
老子还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章)真实的话听起来不美,美的话昕起来不真实.在社会上,通常是找表扬容易,找批评难.批评的话、实事求是帮人分析的话,昕起柬并本是那么华美的,有时候甚至昕起来很刺耳.所以,人们习惯说美言,而宁肯少说信言,不肯冒这个险去得罪别人.
本文由裴浩然讲师助理整理发布。
裴浩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