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讲师文章
更丰富的采购资源和采购方式
发布日期:2014-11-21 13:51:11 浏览次数:366
外部采购通常被认为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但这仅仅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是关于合作创新的。因而公司需要两种极为不同的外包模式。不能对供应者关系分类就会相应地带来竞争优势的巨大损失。
这个潜在的逻辑深植于信息经济学。信息丰富性与对象可及性之间几乎存在着完全的替代关系。信息丰富性可能是交易中的数量、质量、细节、最近购买期,或是信息的可信度等,不一而足;对象可及性则是交易涉及的人或实体的数目。通常,如果我们愿意放弃对象可及性(一次交谈),那我们在交易中就可以保持较多的信息丰富性;而如果我们愿意放弃信息丰富性(一条报纸广告),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交易中达至较高的对象可及性。但是不可能两者兼得。
信息丰富性与对象可及性的替代关系植根于交易方法中。市场交易支持较髙的对象可及性和较低的信息丰富性,而层级体制恰恰相反。在过去的十年中,技术已经取代了这一替代关系,但主要是对那些信息丰富性较低的交易:电子邮件、网络发表、电子支付以及很有潜力的网络服务。通过牺牲信息丰富性追求对象可及性,技术支持了市场而非层级体制,从而将市场机制插入原来垂直一体化的层级体制,并向外推动了企业的边界。(参阅图5—1)
采购战略反映了这些基本的原则。内部采购保证了信息丰富性——同事之间拥有共同的目标、汇报关系以及在共有默许知识和信任的环境中可以拥有的协商相互预期的能力,他们的合作可以维持信息丰富性。但是相应的,这种采购局限在公司边界内部。外部采购可以给你对象可及性——你可以与世界上最有创新能力和成本最低的专家合作。但是相应的,这种采购局限于协商好的品规格和法律合同的狭窄关系中。“制造或购买”的选择从而也就是信息丰富性与对象可及性之间的一种替代。通过偏好对象可及性,技术特别地支持了外部采购。
当采购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时,信息丰富性较低的交易是可行的:只是写下细节,拿去投标,发现成本最低的全球供应商,订立一个短期合同,然后只要发现有其他更便宜的采购之处就重新投标。这对商品化的生意是可行的。对将商品化投入到非商品化的行业也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过多的采用这种方法,那么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意变成了商品化的生意。还记得IBM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外包的决定吗?这使微软得以崭露头角。多数公司取得超额收人的方法就是创新、适用性、多样性以及优于规格的质量。无休止的外部采购必然会削弱这些能力。这些东西必须被留在公司内部,对吗?
本文由王晓讲师助理整理发布。
王晓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