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民讲师文章
三种情境下,需警惕公司里的“独狼”
发布日期:2019-08-01 17:13:08 浏览次数:545
所谓“独狼”,是指那些将资源攥在自己手上,不愿团队协作,喜欢单打独斗,只关注眼前利益的人。具体表现为:不愿承担公司赋予的管理责任,不愿辅导新人,不愿分享经验……
很多企业为了一时发展,明知“独狼”危害巨大,却没有加以控制,甚至还为“独狼”创造了易于生存的环境,这是企业需要注意并加以规避的。
以下几种情况下的企业,尤其需要警惕“独狼”的存在。
1. 创业企业求生存
很多企业在创业时期,为了生存,设置了各种面向个体的业绩奖励方式,却没有配套的规范机制,这是企业内“独狼”行为开始出现并得到强化的起点。
这个时期,企业所有激励资源都向带来业绩的个体员工倾斜,通过设置提成、市场开拓奖、客户续签奖等方式,让那些拿到业绩的人能够获得高薪、晋升和荣誉,甚至不惜给出股权。
在这样的环境中,强化的是为了高薪、高回报的个体业绩最大化行为,而不是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
“独狼”为了自己短期的利益,不惜以不正当方式获取业绩,甚至做一些有损公司品牌形象的事情。越是极端依赖“独狼”的企业,越是难以走出创业的艰难期。
2. 抢占市场份额
在与竞争对手激烈竞争、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时期,企业也会对“独狼”有更大的包容度,或者是忽略“独狼”的危害。
与创业期类似,这个阶段的企业为了快速扩大市场规模,也会设置很多个体导向的激励机制,寄希望于抢占市场后再做调整。
但实际上,“独狼”带来的危害可能远远大于抢占市场带来的价值,这样的抢占市场模式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
3. 企业没能塑造组织能力
如果企业没有搭建起先公后私的销售团队、研发团队、生产运营团队,企业的增长往往就依赖于某个拥有某种特长的个体;
如果企业没能构建起自我成长的能力,就只能依赖于短期的个体激励去刺激成长;
如果企业没有构建起团队自我优化的机制、文化,那么与价值观不匹配的人和行为就更容易出现。
所以,在过了创业生存期、市场抢占期之后,企业如果没能塑造组织能力,就更容易被“独狼”伤害。
文章由刘海民讲师助理整理发布
刘海民简介